几个常见的关于 SwiftUI 的误解

发表于

SwiftUI 作为苹果大力推广的声明式框架,在设计理念上与传统的 UIKit/AppKit 有着显著差异。即便与其他声明式框架相比,SwiftUI 也展现出许多独特的功能和行为逻辑。在与众多 SwiftUI 开发者的交流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人对这个框架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解可能会阻碍他们深入掌握 SwiftUI 的精髓。

本文旨在探讨几个常见的误解,以帮助开发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SwiftUI。我们将剖析这些误区,包括对 SwiftUI 学习难度的认知、跨平台开发的期望、框架功能的范畴、以及代码量的误解等。通过澄清这些观念,我们希望能为 SwiftUI 开发者提供更清晰的学习方向和使用策略。

在本文发表后,少数读者对内容的真实性表示了疑虑,认为这可能是 AI 生成的内容。这种反应或许源于文章的标题或写作风格。事实上,本文的核心观点早在数月前就已经由我在多个场合口头分享过。

在当今 AI 生成内容日益普及的时代,具有总结性质的文章似乎更容易引发这种猜测。颇具讽刺的是,一篇旨在澄清误解的文章反而引发了新的误解。这种现象凸显了我们正处于一个复杂的信息环境中。

生成式 AI 在未来是否能够具备提出独特见解的能力?我既期待又怀疑。假设 AI 能够真正地进行创造性思考,而不仅仅是整合已有信息时,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原创”的定义?

SwiftUI 易学易用?

许多介绍 SwiftUI 的文档和书籍,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往往会展示一段简洁易懂的视图代码,彰显 SwiftUI 强大的声明式布局能力。这种做法虽然有效,但可能会给初学者带来错误的认知。

确实,对于初学者来说,通过几个小时的学习,就能独立创建一些以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视图和交互,这种体验非常吸引人。然而,这种快速上手的便利性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SwiftUI 易学易用。

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Swift 语言的一些高级特性使得 SwiftUI 在视图声明时显得更加简洁;其次,苹果对众多 API 进行了高度抽象和封装,让初学者在处理简单场景时能够轻松实现。

但是,当开发者面对复杂的布局和交互时,如果不深入理解 SwiftUI 独特的布局逻辑和内部运行机制,就会面临无法通过这些“简单”的 API 准确表达他们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开发者可能会误认为是 SwiftUI 的能力有限,而没有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自己对框架理解不够深入。

SwiftUI 的另一个特点是,许多组件或代码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中会表现得很不一样。苹果为布局容器和组件提供大量默认行为的初衷是为了降低使用门槛,但这也导致了一些困惑。当遇到意外行为时,开发者可能会将其误认为是 SwiftUI 的 bug,而寻求一些变通的解决方式,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由于他们对默认规则理解不够所致。

因此,开发者在对 SwiftUI 有了初步了解后,应该积极深入学习其底层实现原理,特别是布局逻辑和响应机制等核心概念,以提高对 SwiftUI 的整体认识。

SwiftUI 的学习曲线非常不均衡。入门(更准确地说是开始使用)确实相对容易,但要真正用好它(更不用说精通)却相当具有挑战性。SwiftUI 可以说是一个对新手非常友好的框架,但由于缺乏更多深入探讨其复杂性的文章,加上很多开发者没有意识到它的实际上限很高,因此想要真正掌握 SwiftUI 还是比较困难的。

Write Once,Run Anywhere?

SwiftUI 支持苹果生态下的全部平台,这一直被视为其最大的亮点之一。然而,当开发者真正开始使用 SwiftUI 构建跨平台应用时,往往会发现现实情况与最初的想象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在实际开发中,开发者会遇到许多挑战。例如,很多修饰器都有特定的平台限制,同样的代码在不同平台上可能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面对这种情况,开发者可能会质疑:难道苹果的承诺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吗?那个广为人知的 “Write Once, Run Anywhere” 口号去哪里了?

事实上,从 SwiftUI 诞生之初,苹果就明确表示其理念并非 “Write Once, Run Anywhere”,而是 “Learn once, apply anywhere”。这个微妙但重要的区别揭示了苹果的真正意图:他们鼓励开发者深入理解 SwiftUI 框架的核心原理,然后根据不同平台的硬件特性和用户习惯,灵活地应用这些知识来创造最佳的用户体验。

这种理念对开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我们着手开发跨平台项目或将现有项目扩展到更多平台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每个组件在不同平台上的具体表现,以及各平台独有的 API 特性。这种方法虽然看似更为复杂,但它能让我们更精准地利用每个平台的优势。

与使用不同框架分别开发各平台应用的传统方法相比,SwiftUI 的跨平台开发方式需要更多的前期准备。开发者可能需要通过自定义类型、二次封装等技术,为多平台代码复用做好铺垫。这种方法虽然初期投入较大,但长远来看,它能帮助我们构建出更加灵活、更具平台特色的应用。

尽管这种开发方式比简单的 “Write Once, Run Anywhere” 理念要复杂得多,但它也带来了显著的优势。通过这种方法,开发者能够更好地针对不同平台的特性来优化代码,从而创造出真正符合各平台特点的应用,增强应用的平台化属性。

SwiftUI 的跨平台开发理念要求我们付出更多努力,但也能带来更优质、更贴合各平台特性的用户体验。理解并接受这一点,对于正确使用 SwiftUI 进行跨平台开发至关重要。

SwiftUI:超越单纯的 UI 框架

从技术定义上来看,SwiftUI 确实是一个声明式的 UI 框架。然而,将其仅仅视为一个 UI 框架是远远不够的。SwiftUI 与 Swift 语言的众多新特性紧密相连,而且苹果在设计 SwiftUI 时显然考虑到了未来一段时期的开发趋势和开发者生态。因此,要真正掌握 SwiftUI,我们需要以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它。

要想用好、用精 SwiftUI,开发者至少还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 Swift 现代的并发模型
  • 熟练使用 Swift Package Manager (SPM)
  • 在需要兼容旧版本系统时,还要掌握 Combine 框架的知识

最关键的是,只有用全新的视角来构建 SwiftUI 项目,才能在项目的运行效率、可扩展性和可靠性等方面获得保证。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应用架构和开发流程。

有趣的是,与其他拥有官方推荐数据流管理方式的 UI 框架不同,苹果并没有为 SwiftUI 提供一个标准的数据管理模板。这种做法给了开发者更大的自由度,但同时也让一些开发者感到困惑,不知从何着手。

实际上,一旦理解了 SwiftUI 的响应机制和 Swift 语言提供的各种通知机制,无论采用哪种数据流管理方式,都有可能在 SwiftUI 中取得不错的效果。然而,这也对开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特别是在一些特殊或边缘情况下,某些响应或内存释放等行为可能会与开发者的直觉和预期不符。这进一步强调了开发者需要具备全面而深入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驾驭 SwiftUI。

SwiftUI 不仅仅是一个 UI 框架,它更像是一种新的应用开发范式。它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如何构建应用,如何管理数据流,以及如何优化性能。只有接受并运用这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充分发挥 SwiftUI 的潜力,创建出高效、稳定且富有吸引力的应用。

SwiftUI:并非追求 “更少的代码”

尽管许多 SwiftUI 的宣传材料强调 “Less Code”,但这并不意味着 “少写代码” 是 SwiftUI 的核心目标。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更多的代码反而能带来更好的效果。

相较于其他的声明式框架 SwiftUI 在声明基础视图时通常比其他框架更简洁所用的代码量更少。但简洁不等于高效,也不应成为唯一追求。

为什么更多代码可能更好:

  • 性能优化:使用 struct 而非 varfunc 声明经常变化的视图,充分利用 SwiftUI 的视图优化机制。
  • 提高编译效率和成功率:将大型视图拆分为多个小视图,减少编译时间,避免类型推断问题。
  • 增强多平台适应性:通过自定义类型或二次包装,提高代码的跨平台兼容性。
  • 改善代码结构和可测试性:抽象复杂视图的状态,简化视图代码,同时提供单独测试状态的能力。
  • 提高模块化和可维护性:使用 SPM 将视图代码与数据管理和其他无关库解耦,在提高编译效率同时可大幅改善预览成功率。

SwiftUI 的真正优势不在于减少代码量,而在于通过合理的代码结构和最佳实践,创建高效、稳定、可扩展的应用程序。开发者应该权衡代码量与这些关键目标,而不是简单地追求 “更少的代码”。

总结

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 SwiftUI 开发者中几个常见的误解。虽然我们没有提供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但通过重新审视这些观念,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开发者更好地理解 SwiftUI 的本质和潜力。

相信,通过重新调整对 SwiftUI 的认识和预期,开发者可以更好地应对学习和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挑战。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开发体验,还能帮助开发者更好地发挥 SwiftUI 的潜力,创建出更高质量的应用。

为您每周带来有关 Swift 和 SwiftUI 的精选资讯!